早陣子「神奇小子」曹星如以點數擊敗日本拳王前川龍斗,取得職業生涯第20連勝,明年3月更代表香港挑戰世界冠軍的榮譽,莫怪乎身邊不少朋友都熱血沸騰跑去學拳,覺得「型棍」得來又可以修身。

其實現在男女老少學拳實屬等閒,但原來自由搏擊曾不被視為正統運動,尤其在1980年代初連串負面新聞如長洲天后誕發生的大型械鬥、武術團體涉黑等,故在1980年代中期政府實施監管制度,嚴控武館註冊,要求拳手戴護甲、頭套,比賽主辦單位必須符合康體署嚴格要求才獲批場地,故有數年沒有拳賽成功舉辦。競技陷入低潮,一度流行的《功夫雜誌》亦隨之結束。

直至內地爆出散打熱潮,更有傳將成為北京奧運的新比賽項目,香港的自由搏擊才再次摩拳擦掌,新一代的館主也銳意革新拳館形象,不再裝香拜神,神神秘秘,寄望拳擊有天能與跆拳道、空手道等運動同樣普及。本以為這是一個關於肌肉的故事,豈料大部分拳手比記者穿得還要多。打拳只等於上擂台肉搏,等於肌肉,甚至腦袋都以筋肉長成,大概只是外行人對拳擊的膚淺理解。拳中有何「道」?且聽幾位武林中人解說。

老實說,如果不是有朋友在這間拳館打拳,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絕不敢「單拖」來試堂。印象中的拳館總是煙霧縈繞,先要拜見滿臉通紅的關公先生,接着聽到六嚿「朱古力」腹肌、左龍右虎的大隻仔正在啪、啪、啪的猛打沙包。

明明冇去過拳館,點解咁諗?大概是電影《古惑仔》看得多了。嗯,拳館內的確傳出「啪啪」 聲—— 男女老幼一起打沙包或踢靶,但打拳的人大多是鋼條身形,是操得好fit,而不是谷到大大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花雪月流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